一、生態產業的內涵、外延及其特征
生態產業是生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循環經濟的重要載體,是實現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重要途徑。生態產業的核心是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生態平衡、發展永續。
生態產業與傳統產業的本質區別在于,生態產業關注產品物質生命周期的全循環,以實現對生態的保護和改善。從產出角度講,生態產業的產出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利用生態資源直接生產生態產品;二是利用生態原理,采取循環經濟的方法改造傳統產業的產品;三是生產用于環保的生態輔助型產品;四是克服生態危機的難點,生產生態科技的高端產品。生態產業概括起來有以下特征:一是排放上的低碳性;二是能量上的循環性;三是資源上的再生性;四是產出上的效益性,生態產業是個能產出凈經濟效益的領域;五是產業的滲透性,生態產業的生物鏈效應,可以通過改造傳統產業的渠道滲透到各行各業;六是科技上的創新性。
二、生態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主體框架
我省發展生態產業應秉持這樣的基本思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堅持生態原理與經濟原理同構,生態規律與經濟規律并重,從實際出發,以循環經濟和新興生態產業為主要模式,以科技創新和自主研發為核心動力,以政府推動和政策扶持為基本保障,以重點項目為抓手,科學規劃,專業分工,合理布局,培育有中國特色、河北特點的生態產業,使之逐步成長為我省一大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
發展生態產業的主體框架:
1、生態農業
發展水產業。主要包括:“蓄”,利用水庫、河渠等工程設施攔蓄雨水、洪水資源的原水產業;“引”,引江引黃,跨流域調水,增加本地可用水源的供水產業 ;“改”,大力治污改水,變海水、咸水、苦水、污廢水為可用資源的再生水產業;“節”,運用市場機制,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節水工業。
發展林果產業。加大各級財政在荒山、荒地、荒灘植綠的投入,在燕山、太行山加強飛播育林和封山造林,在壩上營造喬、灌、草相結合的綠化網,在沿路、沿海、沿河大力建設綠化帶。
發展農牧產業。從種植飼養的源頭抓起,狠抓種、收、運、儲、加、包、售的每一個環節,讓河北食品行銷海內外。
2、生態工業
發展再生能源產業,形成輸入輸出無污染零排放的能源供應;創辦生態工業園和循環經濟工業園,大力發展循環型工業與制造業;發展綠色回收產業,大力推進廢棄物回收與處理產業的擴展與升級換代;發展環保產業,主要是污水處理、清潔生產生活設備制造等。
3、生態服務
發展生態旅游,如休閑體驗旅游、農業觀光旅游等;興辦以生態文化普及和提高為中心的開發教育與管理研究的智力咨詢、策劃和生產性服務業;推進城市綠色交通業,建立公交為主、節能為先、直達便捷、低排減污的交通服務網絡。
4、生態建筑
從生態設計的理念出發,探索對居住建筑的節能改造,如超低耗的建筑綠色裝修、建設光伏社區,以及垃圾真空收集、綠色節能照明等。
三、加快發展生態產業的具體建議
建立高層推進生態產業發展委員會。由省政府主要領導牽頭,各相關廳、局、委、辦主管負責人參加,以委員會的形式,協調、促進發展生態產業的相關事宜。
制定《河北省生態產業發展規劃綱要》。該綱要應繪制出生態產業發展的路線圖,明確應該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現在做什么,將來做什么;要明確生態產業發展的重點,選準新生點,培育增長點,擴大輻射點,布設網絡點,構造不同的生態產業“板塊”;要按照我省主體功能區的劃分,科學合理地統籌生態產業的戰略布局。
出臺一系列聚集生態產業人才的政策。針對我省生態產業人才短缺的現狀,在“引、招、育、用”上下真功夫,做大文章。
創建生態產業籌資融資機制。生態產業因產業類別不同,對資金的需求有多寡之分,但大部分生態產業如風力發電的前期投入相當高,因此急需繼續建立健全靈活便捷的籌資融資機制。要建立財政扶、企業籌、銀行貸、私資投多管齊下的投資機制,為生態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形成助推生態產業發展的法治空間。對于揮霍浪費、任意排污等具有外部負效應的行為,要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和校正。
營造節約資源、環境友好的輿論氛圍。利用傳媒、各類社會環保公益組織等廣泛開展生態文明的普及教育和宣傳,為生態產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和人文環境。
來源: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