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 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物質生產資料之一,礦業是為國家原材料工業提供原料的產業。如果說,礦業是國民經濟產業鏈的“第一鏈”,那么,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礦業必然也是“第一環”。
但是,目前礦業自身的循環并不完整,它所缺失的正是最后一環——尾礦的綜合利用。
眾所周知,流行多年的采礦“開甲棄乙”、選礦“留丙扔丁”的錯誤的生產方法和流程已造成嚴重的后果。礦業界的有識之士已為此憂患多年,在極困難的條件下,他們潛心研究,埋頭實驗,四處呼吁,并在全國開創了一批尾礦綜合利用的示范區。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如何把沉睡多年的數量驚人的尾礦進行系統開發,綜合利用,真正實現“無尾、無廢、無污染”的現代化生產,尚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也并未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 棄之——危害環境之廢物、 用之——利國利民之財富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 在全國各地的礦區,人們早已對尾礦熟視無睹。礦石開采出來后,經過選礦提取所要的物質,余下的有些回填坑道采場,有些做成磚塊鋪路或做他用,而絕大部分日積月累堆放在礦區,逐漸形成一片污濁的尾礦堆場,不僅占據大片土地,而且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和破壞,甚至釀成安全事故,尤其是那些資源枯竭的老礦區,留下的尾礦壩如一塊塊瘡疤,隱患重重。
尾礦長期被我們視為廢物,并毫無顧忌地丟棄于山野。殊不知,尾礦是未開采的財富。盡管我國礦產資源豐富,礦業歷史悠久,但是人均少,利用率不高,資源浪費現象嚴重。比如,全國的共生、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只占總量1/3,綜合回收率不到20%,礦產資源總回收率也只有30%,低于發達國家50%以上的水平,大部分則長期丟棄在尾礦堆里。據統計,全國各地積存的上百億噸尾礦,其中金屬礦山尾礦儲存超過80億噸,每年仍以3億噸數量增長。而全國尾礦平均利用率只有8.2%。在數量如此巨大的所謂廢物中仍然含有大量有用物質。據測試,它們仍然是“礦”,甚至是富礦,已有人稱其為“人工礦床”,其可利用的尾礦資源潛在價值可達人民幣千億元。
第一,主體礦物在尾礦中尚有可觀的存儲。如廣西南丹的錫多金屬礦,以采錫和鉛、鋅、銻等金屬礦為主,因資源回收率低,沒被回收的鉛、錫、鋅、銻和其他有用伴生礦物仍然放在尾礦當中。如果借助選礦技術的新發展,將這些金屬回收,不亞于建立一個新礦山。據中冶南寧巖土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和南丹縣國土資源局的調查:廣西南丹錫多金屬礦區有61個尾礦庫,在總量2522萬噸的尾礦中,含有大量的有色金屬錫、銻、鉛、鋅、銀、金、銦、鎘以及非金屬礦砷、硫等,品位都在國家工業品位指標之上,有些已達到大型或特大型,規模初步測算有人民幣30億元的資源量。又如河南省金礦選廠排出的尾礦,含金品位達0.8~1.
第二,伴生礦物存量大,價值高。我國金屬礦產一個重大特點就是“單一礦少,綜合礦多”。
天然礦石基本上都是多種礦物共生、伴生在一起的。過去,由于“單一開發,丟棄其他”的開采利用方式,大量共、伴生礦物資源未能回收,屯居在尾礦之中,所需礦種選出后,其余排出地表形成砂狀堆積體,其中剩下的金屬礦物組合相對富集,含礦品位有所提高,故稱為人工礦床,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如,南丹大廠礦區原來開采以錫、鉛、鋅、銻、銀五元素礦石為主要礦種,后來發現銦具有工業利用價值,在1994年后開始選冶提煉,如今已經成為一大產業,其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已舉足輕重。又如,江西德興銅礦中,伴生金和銀的回收價值僅次于銅的產值,其尾礦中含有單體金和品位高達0.6%的二氧化鈦,金紅石儲量可達到大型規模,一旦加以利用,其效益可觀。大冶銅綠山尾礦中,采用強磁選工藝選出鐵精礦(年產8萬噸),然后用磨—浮—重磁選工藝選出含金、銀較高的金銅精礦和鐵精礦,金銅礦含金21.
第三,尾礦中脈石礦物的價值不可低估。金屬礦尾礦中的大量巖屑及非金屬礦物,是不是廢物呢?可以肯定地說:不是。非金屬礦和煤的尾礦、煤矸石及其他圍巖等也都是有用物質,而且是已經采掘到地面,堆積到一起的財富。如,湖南柿竹園多金屬礦山尾礦僅螢石就占全國伴生螢石儲量的73%,還有石榴子石、云母、長石、石英。北京科技大學用梅山鐵礦細粒尾礦制作免燒磚、建筑裝飾材料,先后已制成機壓及澆注表面金屬化及涂化飾面磚、墻體砌塊及鋪路磚,并用于有關工程。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 利用尾礦每
顯然,尾礦的開發利用所帶來的一本萬利的經濟效益,具有相當的誘惑力,國內外實踐已充分證明:綜合利用尾礦是治理礦區環境和社會安定的根本途徑。
——在尾礦中回收原建礦時所確定主體礦物的剩存部分。利用新技術回收原來不能回收的礦物,如鐵礦企業回收尾礦中剩存的鐵,銅礦企業回收尾礦中剩存的銅及鎢錫礦企業回收尾礦中細微級鎢錫礦等,使主產業延續,相關生產環節延長。
——開發回收原單一開采對象外的有用礦物,建立起新的生產方式。如鐵礦的尾礦中回收銅,在錳礦尾礦里回收鈷和鎳,在銅礦的尾礦里提取金、回收金紅石等等,既可形成新的產業,又可為職工提供機會轉崗。
對于已開采出地面的尾礦中非金屬石礦物和其他非金屬物質(如碳酸鹽礦物、石英、長石、螢石、電氣石以及煤矸石等等)更應珍視,把它們當作填充材料,實在有些可惜。這些礦物已被風化或研磨成粉末狀的半成品,實際已付出了能耗成本,并為進一步加工利用提供了方便條件,可以開發加工附加值更高的接續產品,支撐新企業的組建和成長。
——伴隨尾礦的開發利用和“三廢”治理的需要,一批涉及多種學科和相關企業必然出現。如:治理三污工程流程、藥劑、配套設施的改造和工程服務等等,而伴隨復墾、還耕和綠化而發展起來的糧、林、果等業,更是吸納大量職工高就業的廣闊天地。
綜上所述,我們似乎得到某種啟發:如果有一天,尾礦的整體利用,能與開采、選礦、冶煉同步進行,那么礦業流程將尾礦利用補上了失缺的環節,而將礦業鏈接成完整的循環經濟。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 制訂科學對策,強化法制管理,走創新開發利用尾礦之路
對策之一:首先必須糾正“用過即棄”的資源消費觀,真正樹立科學的資源觀
以往人們將地球資源分為有用與無用,有利與無利,有害與無害以及礦與非礦,實際上是一個動態相對的概念。這些地球已有的天然巖礦物質都是資源,隨著社會的進步,經過努力可以使無用變有用,無利變有利,有害變無害,非礦變成礦,為人類所循環利用。所以要樹立科學資源發展觀,摒棄那種把尾礦當作廢物和負擔,以及“用過即棄”的一次性資源消費觀,把“放錯地方的資源—尾礦”的開發利用建立在自覺的基礎上。
對策之二:加強尾礦綜合利用的科技攻關
盡管地質工作者和礦業人都知道尾礦中賦存大量有用物質,但是由于技術和資金缺乏,長期處于無奈的境地,所幸的是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和我國優越社會主義制度,能迅速地調兵遣將,組織攻關隊伍。
——首先要對尾礦資源進行科學調查和分析,摸清尾礦“家底”,這是任何尾礦綜合開發利用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礎性工作只有通過調查摸清了本地區現有尾礦堆存的數量、年排放量、尾礦的基本類型、粒級組成、各種有用金屬礦物、非金屬礦物及有害成分在尾礦中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規律以及礦區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情況、開采技術條件尾礦的開發利用才有可靠的科學依據才能進行科學開發和綜合利用減少盲目性和防止資源再浪費。可惜這條規律還沒有引起重視。中冶南寧巖土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開全國對尾礦資源綜合評價先河2002年9月開始對南丹地區尾礦資源進行地質調查評價工作但在2003年10月提交5個尾礦庫尾礦資源評價報告后卻受到了限制和阻力調查評價工作受到影響。因此對尾礦資源調查必須先提高對尾礦規律性的認識重視和大力支持尾礦資源的科學調查和綜合評價至關重要。
——針對各關鍵環節組織科研攻關,一些資源貧乏的發達國家,如意大利、日本等,都十分強調要“把進口的每一噸資源中的每
——支持尾礦綜合利用的示范工程的建立。尾礦資源量大面廣,難題多,情況復雜,需要分門別類地先試點、后推廣。應選擇有代表性的不同礦種、礦區,針對不同規模的尾礦庫,利用綜合手段開展實驗性攻關,從技術可行、市場需求、勞動組織、經濟成本等多方面進行工程化實踐。在此基礎上,建立多個不同類型的示范工程,探路前進。目前我國已有幾個科研、院校、企業單位正聯合在南丹大廠礦區進行的“有色金屬尾礦中微細金屬回收技術的產業化研究試驗”和非金屬尾礦整體利用的開發等尾礦產業化的研究,很有現實意義。
對策之三強化法制管理
尾礦礦種分明、范圍具體、規模清楚,但要求回收技術高,采選成本低,建設周期短。這些特點已經引起礦山企業主們的關注。近年來由于金屬價格上揚,有的地方又出現亂采濫收的現象。為了防止無序開發,必須把尾礦的研究、開發納入國土資源管理的法制框架內,依法管理,實施“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
——明確和保護尾礦業主的權益,在現行的國家礦產資源法中,尾礦的權屬地位沒有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總則第三條規定:礦產資源屬于國家所有由國務院行使國家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地表或地下的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或者使用權的不同而改變,尾礦資源應處于同樣的地位。尾礦庫是采選企業修建的理所當然歸企業所有,但庫內棄而未用的資源應仍屬于國家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規定采礦權人有保護尾礦和防止污染的責任。但對尾礦資源的開發權卻沒有明確規定。所以,采礦權人的企業關閉后,其尾礦庫均應交國家有關部門管理。還有的業主停產后,將尾礦庫當包袱甩給地方,多年不管,如今聽說庫中尾礦能用,馬上回來找后賬。為實施依法治礦,建議在礦產資源法或配套法規中明確尾礦為國家礦產資源的一部分,明確尾礦資源的勘查、開發綜合利用和管理原則及具體要求和規定。建議參照國外經驗,及早制定國家《資源保護和回收法》,用法律規范促進尾礦綜合開發利用。
——在開發時要有明確的準入制度,尾礦資源屬于非傳統礦產資源,歸類于人工礦床。尾礦資源開發利用應按照國土資源部2003197號文《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規定,通過“招、拍、掛”,進入礦業權市場,取得尾礦開發的探礦權、采礦權,特別當地政府不能再搞行政劃撥、隨意處置。要分類區別對待,正在生產的礦山尾礦處置權應歸生產礦山;超過時限企業的尾礦庫開發權應重新申請;年代久遠,已無業主的尾礦庫和亂采濫挖非法形成的尾礦庫的開發權,應依法授予有條件的公司開發,以防止無序開發。同時依法實行準入制度一要求尾礦開發者必須具備相應的經濟實力和具有相當的技術能力及條件,二有國家主管部門批準的地質勘查報告和相應的儲量認定文件,三要有經過國家授權部門審查的尾礦資源開發利用方案或礦山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四要有安監、環保部門頒發和批準的《安全生產許可證》、《環保評價報告》等依法準入。否則難免造成混亂,重蹈覆轍。
對策之四:加強領導和政策引導
——建立尾礦綜合利用的激勵和制約機制。多年的教訓要求我們,開發尾礦決不能再走“低水平、高污染、浪費資源”的老路,不可出現重復浪費和再次污染,尾礦開發應努力實現“全回收、零排放”。顯然這并非輕而易舉的事,尤其在初期,業者還要冒探路風險,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因此建議,對尾礦利用的科技攻關和生產實踐,政府在政策上應予以鼓勵和支持,視為環保工程給予減、免稅費待遇及其他政策優惠。而對那些不實行尾礦綜合利用,或由于利益驅動,巧立名目變相分割尾礦資源,重復走低水平、高污染和浪費資源老路的企業,以及阻礙實行綜合利用的部門和單位,應予以制止和處罰,嚴重者尾礦庫應該收歸國家所有另行處置,并追究當事人的法律責任。
——實行優先開發利用尾礦適當控制地下開采的原則。開發利用尾礦應有統一規劃、統籌安排、明確要求。對于存有大量尾礦的礦種,如廣西大廠礦區存有大批富含國家保護礦種的錫、銻的尾礦,長期擱置未用,應予優先開發尾礦,并在平衡市場需求的前提下,適度控制原生礦開采。這樣不僅有利于滿足市場的需求,而且也有利于解決尾礦長期堆放占用土地和污染環境等問題,更有利于資源儲備,把地下的礦產資源留給子孫后代。
——充分調動地區、部門和企業的積極性自覺地把資源綜合利用與企業技術改造和治理污染結合起來努力變廢為寶化害為利走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綜合利用資源的新路子。
生產建設要改變粗放的排棄做法,新建和擴建礦山必須堅持綜合利用、環境保護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施工和投產,實行“以廢養廢”的原則,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國家扶持為輔,努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實行“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兼顧國家、企業和個人利益;打破企業、行業、地域界限,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建立各種形式的尾礦資源綜合利用聯合體;堅持科研和生產相結合的原則,積極支持科研單位和生產企業聯合開展資源回收綜合循環利用的攻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