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扶持捧出首富
在2008年的胡潤能源富豪榜上,彭小峰和施正榮高居前兩位,一時風光無二。兩人所掌舵的企業都是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力排眾議,在權力的保駕護航中飛速成長。
其中尚德的成功在于,無錫市政府以行政命令方式,在風險投資機制上給尚德以大力支持——國資入股給尚德以關鍵的推動力,國資退出又為其上市掃清障礙。由此,尚德得到了寶貴的啟動資金、寬松的政策環境和擺脫體制束縛的機會。
而當初彭小峰為試探江西新余政府的誠意,提出三個近乎苛刻的條件。一,政府協助賽維引進人才;二,協助解決2億元的資金缺口;三,必須保證24小時雙回路供電,而且電價要優惠至四毛錢一度。這幾個條件新余市政府悉數答應。由此,賽維得到了必要的啟動資金、難得的科技人才和穩定的發展預期。
無論政府當年是抱著何種目的才肯大力扶植光伏產業的,畢竟在客觀上推動了光伏產業的迅猛發展。
無法抑制擴張的野心
之所以彭小峰、施正榮的企業要始終采取擴張規模的原因,不是二人缺乏行業眼光,是光伏行業的低科技含量導致的。沒有核心技術,定價權就沒有,要想維護行業龍頭的地位,就必須在規模是做文章。
由此賽維和尚德走上了一條瘋狂的燒錢擴張運動。當兩人都在各自領域的全產業鏈上迅速鋪展的時候,未料到接連的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導致全球經濟迅速遇冷,尤其是歐美市場大幅收縮;更為料到在此情形之下,海外競爭對手毫不留情祭出雙反調查殺手锏。
而此時國內經濟也陷入放緩,中央政府又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并無意施手援救光伏行業。地方政府夾在中間也進退維谷。但銀行的態度卻十分明確,別說光伏行業,就是地方政府主導的投資,也別想輕易貸走一分錢。
政府整頓行業之意明顯
陷入內外交困,賽維、尚德債臺高筑。此時施正榮才發現,政府的目的竟然是要將尚德國有化。
無錫市政府給尚德提供了兩條路選擇:一是,政府出面購買該公司明年3月到期的總額高達5.75億美元的可轉債,然后經國開行注資救助,但前提是需要施正榮將全部個人資產做無限責任擔保;另一個則是,上市公司尚德電力退市,實施國有化。
施正榮自然可以氣得暴跳如雷了。但在咒罵之前還是需要自己仔細回味一下,其實他低估了國家對光伏行業整合的決心。日前在中國光伏會議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表示,光伏肯定不會再有過去爆發式的增長。言下之意,光伏不再是香餑餑,需要洗牌了。
站在發展的巔峰之時,能否提前做出行業發展的判斷,抵御來自各方的誘惑,懂得取舍,是企業家能否帶領企業長久持續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