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楊浦區,節能環保產業正呈現出生機勃發的良好態勢。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楊浦區節能環保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4%,實現區級地方稅收同比增加10.2%。環保類高新技術企業達37家。
綠意濃郁。以淤泥處理設備、廢氣處理設備等為主營業務的一批高科技企業已經在市場上嶄露頭角,而更多的小微企業則蓄勢待發,將為中國的藍天綠水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促高校成果轉化打造龍頭企業
楊浦區是上海市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聚集區,具有環保節能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的學科、人才和基礎優勢,已經形成發展現代環境服務業和建筑節能業的產業基礎。區域內擁有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優勢企業,如上海環保集團、亞同環保等企業,已處于產業發展的高端領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楊浦區開展的上海青草沙水源受水區供水保障科技惠民工程集成示范項目。上海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國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上海城投原水有限公司、上海市自來水市南有限公司、上海市自來水市北有限公司、上海市供水管理處、上海市楊浦區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等單位作為項目承擔和參與單位,從“源頭”開展工作,致力于解決惠及1300萬人口的青草沙水源地“保質、保量”問題,改造楊浦區200萬平方米老舊小區的二次供水設施,大大推動了楊浦區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
為了挖掘出發展的潛力,楊浦區把眼光投向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領域,積極推動“三區融合,聯動發展”,大力扶持大學師生創業,為他們營造肥沃的成長土壤。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名滿天下,無論在治水和治氣,還是在節能領域都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在循環經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近些年,學院也形成了師生爭相創業、實現成果產業化的可喜局面。區科委等部門主動介入,為其提供各類創業政策資訊、知識產權保護等,并提供科技金融方面的各類優質服務。一批優質企業正在脫穎而出。
上海中信水務產業有限公司是由同濟大學一批年輕教師于2003年共同創建的高新技術型企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公司在水務和固廢兩大環保領域獲得了市場的認可,承接了近200個項目,2013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已經超過2億元。
上海同臣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由同濟大學碩士研究生張文標創辦,其產品已應用于世界500強的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以及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場、崇明島陳家鎮污水處理廠等項目中。近期,公司還啟動了同濟大學人才培養與產學研合作基地項目,以促進產學研合作一體化。
苗圃中培育澆灌已有小樹初長成
軍工路1599號是上海環保科技園的所在地,它依托楊浦區創業中心而建。作為上海市唯一一家環保專業科技園區和專業孵化器,這里成了楊浦區節能環保產業小微科技企業的聚集地,也是這些企業破繭成蝶的騰飛地。
由上海環保科技園和同濟大學污控中心共建的上海環保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為這里的所有企業提供著一流的研發服務:分析檢測服務為環保企業提供工藝指標測定;技術研發試驗服務借助同濟科研團隊和科技條件,為企業提供研發試驗服務與專家咨詢服務;共性技術研究服務為企業提供既有技術支持,同時為企業和高校的科研和技術開發牽線搭橋;引進和推介有產業化和實用化潛力的技術成果開展二次開發工作,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應用。
上海梅思泰克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的發展可謂神速,自主研發產品的銷售額屢創新高,它的起飛與公共服務平臺提供的服務密切相關,先進的檢測設備和一流的技術人才支撐讓企業的高科技產品迅速走向市場。目前,平臺已累計為中小環保企業提供污染物指標分析測試19家,提供工藝驗證、技術指導等服務50家次,提供專家咨詢與技術培訓37家次。
此外,上海環保科技園內還有一套獨特的智能服務系統,通過環保科技園開發的平臺化客戶端服務軟件,可以將企業服務內容與資源以在線形式直接推送至企業客戶電腦桌面,將企業客戶服務需求直接反映至服務供應商,打通了上下游產業鏈。這些信息還可以導入到全球節能環保網中,為企業開拓市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上海環保科技園總經理張建良告訴記者,2014年園區內的500多家科技企業實現了4億多元的產值,以剛剛登陸“新三板”的青鷹遮陽為代表的一批節能環保中小科技企業已經開始崛起,他們將強勢支撐起楊浦區節能環保產業的明天。
新年伊始,楊浦區又傳來消息,由上海同濟科技園有限公司聯合同濟大學環境科技與工程學院,園區企業上海同濟環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同臣環保有限公司和上海同濟科藍環保設備有限公司等機構單位聯合發起成立上海同濟環保產業聯盟。楊浦區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該聯盟將引領楊浦區環保產業的發展,同時聯合園區乃至周邊更多的節能環保類企業。一個節能環保產業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良性生態正在楊浦逐步形成,它的潛在效應不容小覷。